我国共产党员, 中国著名哲学家, 吉林省社科联顾问, 吉林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 吉林大学原副校长, 原学位学科评估组成员国务院常委、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海先生于2004年10月14日12时45分在长春逝世, 享年74岁。为悼念青海先生, 2004年10月18日(星期一)上午8时30分, 在长春市龙凤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发送挽联、新娘横幅、花圈和吊唁的单位和个人, 请于10月17日17:00前与殡葬委员会办公室联系。参加遗体送别仪式的, 请于18日7:00乘车吉林大学前卫北区理化楼前或南区逸夫图书馆前。联系电话:0431-51660755166364 传真:0431-5166074 青海教授丧葬委员会 2004年10月14日, 青海教授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转载)——纪念青海教授、孙立天、青海教授学术成就以他丰富的学术著作、广泛的影响和国内外学界的好评, 以及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各种奖励和荣誉证明。 1997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青海哲学文村》六卷, 约200万字, 收录了他以往的主要著作和论文。 《文村》之后, 他发表了《人的生命似的》和《似的哲学》》、《人即人》等学术著作。如此丰富的理论著作在中国当代哲学界较为少见。青海海教授的几部重大学术著作曾获国家、教育部、吉林等多项奖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第1卷)获全国优秀教材奖(1988年)和吉林省优秀图书奖;学术专着《哲学与学科自我意识》获省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图书奖(1995年)、吉林省优秀图书奖;《哲学视野》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5年)、吉林省优秀图书奖。
       此外, 他还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奖与香港“汝子牛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博士生导师、哲学学科组第一届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兼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兼任吉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书记。青海的学术成就也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前苏联《共产主义》杂志曾发表文章, 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一书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吉林大学学术团体以高青海教授为核心的中国哲学改革先锋队;日本学者对他的实践观点和思维方法进行了评价。
       自26岁破格升为副教授以来, 虽然在极“左”政治时期经历了一些磨难,

但总的来说, 他是名副其实的高级教授。他终身成就辉煌, 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大师学者。青海教授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方面或本质是他的学术思想的贡献。哲学是思想的王国, 哲学家的使命是为国家和人类创造思想, 提供与自身命运相关的哲学思想。青青海教授五十年的教学和学术活动与新中国的哲学发展息息相关, 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余年, 他是我国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一代青年学者, 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96年吉林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 庆庆海教授回忆自己的学术道路时说:“我从‘本体论’接受哲学, 经历了‘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发展阶段来理解哲学, 终于做到了捕捉现实和具体的‘人’, 从而决定了‘哲学’的概念。”这大致就是他50年来不断自我超越的思想道路。他认为, 他的哲学探索肯定有很多错误, 但他的学术何在却感到欣慰的是, 其思想的基本阶段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就他学术思想的几个主要转折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体系的改革和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1959年, 在刘丹彦先生的影响和指导下, 青海发表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 这是我国哲学界第一次对苏联模式教科书提出质疑。按照青海教授后来自己的看法, 本论文的基础仍然是本体论的立场和思维方法。文章的主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即辩证唯物主义, 是关于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 而教科书的唯物史观部分的许多理论, 如阶级、国家、革命、等等, 正是列宁所说的理论社会学, 在最抽象的层面上没有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含义, 应该作为另一门学科与教科书分开。演讲。
       这种观点后来被命名为“分离论”并受到批评。这篇文章对青海教授学术道路的意义可能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意味着青海教授已经开始摆脱当时苏联专家教的教条学风的影响, 开始为独立符合哲学的本质。
       这也是他后来的学术成就比同龄人高的原因;其次,

他开始思考近30年的苏联示范教科书改革。第一卷于1985年出版, 第二卷于1987年出版。《哲学的哲学基础》一书是哲学教科书制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 是我国第一部突破的著作。苏联模式的教科书制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出版后,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北京日报》、《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报刊杂志杂志纷纷发表评论。认为这本书是“我国第一个真正的突破31900年代, 传统的教科书制度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开创了体制改革的先河”, “开创了哲学改革和研究的新道路”。起初是象征意义, 在传统教科书体系僵化了几十年的情况下, 这本书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更重要的方面在于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新认识, 即从本体论理解到认识论理解的转变认识, 本书贯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原理, 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