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岁记序》 喜欢读老子和庄子, 花了不少时间, 却迷茫, 想不通。找人物, 翻找资料, 很辛苦, 但我很享受, 虽然很享受, 但也有很多遗憾。先不说读先秦典籍的小障碍, 最大的障碍就是借词多, 虚词的使用在后世不常见或不使用。要解释当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很多句子是无法理解的, 所以有的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 有的则牵强附会。有的连贯, 有的翻译不通, 有的一味听话, 有的歪曲了古人的思想却心安理得。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大的代沟了!每次看王先谦的《庄子集集》、钱牧的《庄子专鉴》等庄子注解译本, 我都会做笔记, 怕一时理解就忘记了。做笔记的另一个目的是, 以后阅读的时候, 可以对比一下之前的理解, 发现错误, 改正。笔记已经修改了好几次, 一个涂鸦如果修改了不一定正确。笔记是边看边记的, 从来没想过整理成一本书, 因为是给自己的, 只要能看懂就行, 所以没注意文字的组织和细化, 没有追求表达和结构合理的完美。在过去的几年里, 我一直很闲, 很无聊。我整理好自己的笔记, 把纸上的字打进电脑里, 这也是为了以后自己的安慰。突然想发到网上, 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如果你想在网上发布它, 你必须给笔记一个名字。任何“注解”、“评论”、“收藏”、“正解”、“新解”都不合适, 这个名字好像很专业, 我的笔记如果不够合格, 我们将排序后的文本命名为“读庄随记”。因为要发到网络上, 所以一定要让读者看懂,

所以我在注释上加了解释, 抄袭(说得好听就是节选)《庄子集结》和《庄子钻鉴》的注解和引文, 补充了一些其他的资料, 一旦补充了, 就不再像“笔记”或者“笔记”了, 真的有点像笔记的集合, 但是笔记还是被命名为《读书庄随记》。庄子历代评论家多, 评论过少, 评论过少, 为公益做了大量工作。因此, 有些读者不愿读《庄子》, 即使读了译本, 也得不到通读的热情。 《庄子》是一本好书。令人悲哀的是,

后代将不会或不会享受我们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我很想做对读者有益的事情, 但我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感到羞愧。虽然《读庄岁记》中有上万个“岁记”字, 但我觉得还是比较简洁的。前人对《庄子》的注解并不到位。我在评论的时候, 为了说服读者, 想引用佐证, 但又怕复杂, 只好刻意不做或少做。需要说明的是, 随记中一些虚词的注解并不是我想当然的, 而是有根据的, 只是没有引文。读者只要花点时间寻找古文虚词的用例, 就能找到。至于假古文, 注释的时候尽量解释, 有的还请我举例。
       由于记不住说明,

也无法引用说明, 所以为读者感到羞耻。, 希望能得到读者的帮助。这本笔记本的名字叫《读书庄岁记》, 不是随便背的。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是无法忍受的, 误导读者是大罪。但是, 我可以怀疑随机性造成的许多缺陷。比如原文中有些词句过于复杂难懂, 没有仔细考虑, 注释不透彻, 留下疑惑;缺乏严谨性;笔墨节俭, 文言杂用。如果用文字表达的内容比作道, 那么文字就是文字, 文字是用来描述道的。难免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因此, 希望读者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隋记, 正确吸收, 批判谬误。尤其是对《庄子》的理解与他人存在差异, 读者应慎重辨明是非。
       我无意做节目, 也不想误导读者。当今社会浮躁嘈杂, 物欲横行, 进取不思退, 求成不计德, 只顾个人利益, 牺牲国家和公众, 人心远离天道, 人道有危机, 必读《庄子》。
       毫不夸张地说, 庄子的道家很大一部分是一种超越哲学。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语言, 有的会过时而黯淡, 有的会永存, 继续闪耀。能用庄子思想语言的光辉照亮自己的道路, 并非没有好处。社会在发展, 古人的观点可以被今天的人批判地接受, 这会使人进步, 但不会使人退却。昔日圣人的诞生哲学, 也有助于今天的人进入世间。这取决于如何阅读“《庄子》。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岁记》中大量引用《老子》, 意在表达庄子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引文与通俗版老子有出入, 随记没有解释, 读者可以参考我自己的作品。《道德经的校对解读》(线装书社出版)2016年3月6日